正确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次广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学习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也可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18、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解加涅对学习的分类。P。84,85 答:加涅根据学习的层次和学习的结果,对学习活动进行分类。 根据学习的层次,学习可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最高水平的学习); 根据学习的结果,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19、理解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答:从学习内容上看,第一,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习,职业定向性较强。第二,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第三,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从学习方法上看,其特点是,第一,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第三,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0、理解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相关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获得律和消退律;刺激泛化和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21、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基本观点,他们对学习的基本看法。正确理解操作性条件学说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答: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启示: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表扬)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23、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有四个教学原则。P98 答:布鲁纳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说”。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是主动地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四,即: 第一,动机原则。每个学生都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即求知欲望,成功的欲望和与人和睦相处的需要。教师应促进并调节好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 第二,结构原则。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学科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选择一种最佳的结构模式来传授所教学科的结构知识。第三,程序原则。教学就是一个陈述一系列知识的程序结构。这个程序是因人而异的。 第四,强化原则。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必须得到及时的反馈。 24、理解意义学习的实质,掌握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答: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以及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影响接受学习的,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奥苏伯尔提出了一种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25、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答:学习动机: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P112)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26、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P116(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大学生间接性学习动机,如求知、探索、成就、创造、贡献等,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逐步形成,远大理想的逐步树立,其学习动机的社会性意义也在日益扩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逐年加深,职业化的学习动机开始逐渐巩固。 27、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正确理解学习的心理实质。 答: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次广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它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学习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也可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18、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解加涅对学习的分类。P。84,85 答:加涅根据学习的层次和学习的结果,对学习活动进行分类。 根据学习的层次,学习可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辩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最高水平的学习); 根据学习的结果,智慧技能学习,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19、理解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答:从学习内容上看,第一,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学习,职业定向性较强。第二,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第三,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从学习方法上看,其特点是,第一,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第三,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0、理解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与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答: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相关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获得律和消退律;刺激泛化和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21、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基本观点,他们对学习的基本看法。正确理解操作性条件学说对高等教育的启示。 答: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启示: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用正强化(表扬)的手段来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用不予强化的方法来消除消极行为,而应慎重地对待惩罚,因为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23、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有四个教学原则。P98 答:布鲁纳是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说”。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是主动地获得知识,并通过把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常常需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四,即: 第一,动机原则。每个学生都有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即求知欲望,成功的欲望和与人和睦相处的需要。教师应促进并调节好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这些内在动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 第二,结构原则。为了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学科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选择一种最佳的结构模式来传授所教学科的结构知识。
第三,程序原则。教学就是一个陈述一系列知识的程序结构。这个程序是因人而异的。 第四,强化原则。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必须得到及时的反馈。 24、理解意义学习的实质,掌握先行组织者的含义。 答:奥苏伯尔从两个维度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以及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他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即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影响接受学习的,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 奥苏伯尔提出了一种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 第五章 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25、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答:学习动机: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P112)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26、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P116(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大学生间接性学习动机,如求知、探索、成就、创造、贡献等,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逐步形成,远大理想的逐步树立,其学习动机的社会性意义也在日益扩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逐年加深,职业化的学习动机开始逐渐巩固。 27、理解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题目解答
答案
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119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相反,学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学习效果差。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效果也不会好;相反,学习动机不强,如果学习行为好,其学习效果也可能好。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28、掌握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如强化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实现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
答: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P120(1)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心理学家用S—R的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2)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3)成败归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4)自我实现理论。人的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便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5)自我效能感理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或者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29、掌握并能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的激发P130学习动机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内含:a.活跃学生的思维;b.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而且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表扬而非批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但学习竞赛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因此,在学习竞赛中要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而且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是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因此,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第六章 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30、理解学习迁移的含义
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的分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迁移现象的相关理论: 31、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以及定势的作用。 答: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所切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含义。(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同时,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在此基础上,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同时,应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仍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的方法。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有效迁移的目的。